微粉堆積密度測定儀,細粉堆積密度檢測儀是根據(jù)標準ISO9136-2:1999(E)《磨料--堆積密度的測定--第二部分:微粉》的相關技術要求研制生產(chǎn)的檢測儀器,適用于檢測制造固結磨具和涂附磨具用微粉的堆積密度,也適用于檢測金剛石微粉和其他微粉狀材料的堆積密度。其檢測方法與結果和上通用的檢測方法具有*的通用性。
1. 微粉堆積密度測定儀工作原理
儀器由接料部分、振動送料部分、電器控制部分組成。將待測的微粉裝入漏斗,微粉在自身的堆積作用下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當電磁振蕩器啟動后,微粉在電磁振動的作用下,以特定的方式和途徑流入測量桶中,將落入到測量筒中的微粉刮平,在天平上稱取刮平后測量筒中的微粉質量,再除以測量筒的容積,就可以測出待測微粉的堆積密度。
2. 主要技術參數(shù)
2.1. 測量誤差:≤±0.02 g/cm3。
2.2. 測量筒容積:200±0.5cm3。
2.3. 漏斗出料口的內直徑:28mm。
2.4. 漏斗出料口的高度:38mm。
2.5. 被測磨料微粉下落高度:140±1mm(從振動導槽底部的上邊沿至測量桶的底部)。
3. 安裝
3.1. 儀器應安裝在穩(wěn)固的工作臺面上,為避免振動的傳播,采用水泥臺面,臺面上鋪上一層硬橡膠墊。
3.2. 接料部分的底板有標記的側面應和振動送料部分的底板有標記的側面對齊,二者之間留1mm左右的平行間隙。
3.3. 調整底盤上的水平調整螺絲,使接料部分的底板和振動送料部分的底板均處于水平狀態(tài),并且二者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上。
3.4. 微調振動導槽下的螺絲,使從振動導槽底部的上邊沿至測量桶底部的距離為140±1mm
3.5. 調整漏斗高度調整螺絲使漏斗下端面與振動導槽底面的距離為8±4mm,同時調整漏斗方向,使漏斗的中心線與振動導槽的中心線在同一垂直平面上(該部分在出廠時已調好,但不能保證運輸及其他過程中沒有變化)。
3.6. 用隨機配備的連接線將電器控制部分和振蕩器可靠的連接好。
3.7. 儀器使用單相AC220V、50Hz的電源,電源應可靠接地。
3.8. 儀器安裝完成后應避免劇烈的碰撞或振動。
5. 測量方法
5.1. 試樣的制備
5.1.1. 將待測試樣置于烘箱中,于1100C的溫度下干燥1 小時,測量前冷卻至室溫。
5.1.2. 將待測試樣等分為三分,取出其中一份測量其堆積密度,另兩份備用。
5.2. 測量程序
5.2.1. 在室溫(23±2)0C;相對濕度(50±6)%的環(huán)境下進行檢測。
5.2.2. 將待測試樣裝入儀器的漏斗中,待測試樣在自身的堆積作用下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5.2.3. 按下電氣控制部分的電源開關,此時電源指示燈亮。再按下電氣控制部分的振動開關,此時振動指示燈亮,電磁振蕩器開始工作。微粉在電磁振動的作用下,以特定的方式和途徑流入測量桶中。微粉的流入過程應平穩(wěn)連續(xù)且有規(guī)則。
5.2.4. 當微粉堆積在測量桶的中心,并高于測量桶的上邊緣2cm~3cm時,再次按下電氣控制部分的振動開關,使電磁振蕩器停止工作。再次按下電氣控制部分的電源開關,切斷電源。
5.2.5. 將防護屏取出,取出時應注意不要碰撞其他部分。
5.2.6. 用一平直刮板將堆積在測量桶上邊的微粉刮掉,刮動時刮板與測量桶上表面的夾角約為450(刮料方式見下圖),這一過程應防止壓實測量筒中的微粉,避免振顫。
5.2.7. 在分度值不大于0.01g的天平上稱量測量桶和桶內微粉的質量,再減去測量桶的質量,得出測量桶內微粉的質量。
5.2.8. 測量過程中,微粉流入測量桶的時間應控制在30秒至90秒之間。微粉流入時間可通過電氣控制部分的振幅調節(jié)旋鈕來調節(jié),調整漏斗底面至振動導槽之間的距離也可影響微粉的流入速度。
5.2.9. 在整個測量過程中,應始終避免測量桶的振動。
5.3. 數(shù)據(jù)處理
按下式計算堆積密度:PB = M1 / V式中:PB -------微粉的堆積密度,單位:g/cm3;M1-------測量筒中微粉的質量,單位:g;V --------測量筒的容積,單位:cm3。
5.4. 按照5.2.1~5.3的步驟測量另二份樣品的堆積密度。
5.5. 檢測結果
取三次測量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被測試樣的堆積密度值。
5.6. 測量的重復性
由同一檢測人員使用同一臺儀器重復檢測同一個樣品,測量結果之間的偏差不應大于±0.02 g/cm3。
欲更多了解,請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