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731-84473275
當前位置:吉首市中誠制藥機械廠>>技術文章>>樟木的作用與功效介紹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品匯精要》:樟,木高四、五丈,徑大丈許。皮如柳而堅實,葉似梨厚大而面青碧,背丹如楓,枝干婆娑蔭地,夏開白花,五出若梅,秋結子,至冬成實如榛,褐色而不堪啖,惟可作油燃燈而已。生福建福州府羅源深山谷及樟州府,或道傍郊野中亦有之。
2.《綱目》:樟,西南處處山谷有之。木高丈余,小葉似楠而尖長,背有黃赤茸毛,四時不雕,夏開細花,結小子。木大者數(shù)抱,肌腠細而錯縱有紋,宜于
【拼音名】Zhānɡ Mù
【英文名】Camphorwood
【別名】樟樹、香樟木、吹風散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樟的木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采收和儲藏:定植5-6年成材后,通常于冬季砍收樹干,鋸段,劈成小塊,曬干。
【原形態(tài)】樟,常綠喬木,高20-30m。樹皮灰褐色或黃褐色,縱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葉均有樟腦味。葉互生,革質,卵狀橢圓形以至卵形,長6-12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闊楔形,全緣或呈波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或粉白色,無毛,幼葉淡紅色,脈在基部以上3出,脈腋內有隆起的腺體;葉柄長2-3cm。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綠白色或淡黃色,長約2mm;花被6裂,橢圓形,長約2mm,內面密生細柔毛;能育雄蕊9,花藥4室;子房卵形,光滑無毛,花柱短;柱頭頭狀。核果球形,寬約1cm,熟時紫黑色,基部為宿存、擴大的花被管所包圍。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較為濕潤的平地。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中國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栽培】
1.氣候土壤: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肥沃、深厚的粘質壤土為佳。
②種植:一般用種子繁殖,分育苗移栽及直播兩法。
㈠育苗移栽:苗床地宜施足基肥,于冬季深耕,令其充分風化,至次年早春,撒布堆肥,耙平,作寬約1-3m的高畦,并開溝以利排水。3月間進行播種(秋季9-10月采種后亦可進行),條播與撒播均可。而以條播為佳。先在畦上按條距30cm開以條溝,每隔1cm左右,下種子1粒,覆士蓋草以防干燥,待成苗后,即可直接移苗定植。撒播者,當苗高20cm時,須進行移苗假植,成長健壯后,再行定植。定植一般在苗長至0.7-1m的進行,時間約在4-5月份;行、株距各3-5米,穴深、寬各約30cm;植入后,先將覆土打緊,再于表面覆以松士,Z后澆水。
㈡直播法:于秋季或春季,按行、株距各3-5m,開穴點播,每穴下種3-4粒,覆蓋細土。
③田間管理:幼苗期間,冬季應防霜凍,干旱時,應注意澆水抗旱。苗期及定植后,均須適時除草。
【性狀】
性狀鑒別 為形狀不規(guī)則的段或小塊。外表紅棕色至暗棕色,紋理順直。橫斷面可見年輪。質重而硬。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辛有清涼感。
以塊大、香氣濃郁者為佳。
【化學成份】木材含揮發(fā)油3%-5%,主要成分為樟腦(camphor),尚含1,8-桉葉素(cineole),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or),尚含1,8-桉葉素(cineole),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檸檬烯(limonene),黃樟醚(safr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香荊芥酚(carvacrol),丁香油酚(eugenol),蓽澄茄烯(cadinene),甜沒藥烯(bisabolene),α-樟腦烯(α-camphorene),薁(azulene)等。心材中還檢出一種新的環(huán)戊烯酮化合物:5-十二烷基-4-羥基-4-甲基-2-環(huán)戊烯酮(5-dodecanyl-4-hydroxy-4-methyl-2-cyclopentenone)。
【炮制】洗凈、陰干、密閉保存
【性味】辛;溫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通絡。主風寒感冒;胃寒脹痛;寒濕吐瀉;風濕痹痛;腳氣;跌打傷痛;疥癬風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研末,3-6g;或泡酒飲。外用:適量,煎水洗。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胃痛:樟木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②治腳氣,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樟木一兩(涂生姜汁炙令黃),搗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一錢。(《普濟方》樟木散)③治痛風,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一斗,以水一擔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內,令人坐桶邊,放一腳在內,外以草薦一領圍之,勿令湯氣入眼,恐壞眼,其功甚捷。(《醫(yī)學正傳》)④治娛蚣咬傷:鮮樟樹枝,煎服二碗。(《驗方選集》)
【各家論述】
1.《綱目》:霍亂及干霍亂須吐者,以樟木屑煎濃汁吐之,甚良;又中惡率死者,以樟木燒煙熏之,待蘇乃用藥,此物辛烈香竄,能去濕氣、辟邪惡故也。
2.《本草拾遺》:主心腹痛,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之。亦作浴湯治腳氣,除疥癬風癢。
3.《本草再新》:暖血道,利關節(jié),治跌打折骨,氣逆血滯,兼能墮胎。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儀表網(wǎng)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